這一講,筆者希望與大家分享 “感知的邊界與探索之一”:《感知的本質與邊界》的一些基本觀念。 以便大家能夠更好地理解 “元學基本理論” 的構建和觀念。更詳細的内容會在相關的章節裏分享。

寓言:深海魚與天空鳥

在某個深海的黑暗王國裡,生活著一種名叫 “燈籠魚 (Lanternfish)” 的生物,它們從未見過陽光,對光的理解僅限於深海中的微弱磷光。對它們而言,這些微光已是神奇且不可思議的事物。燈籠魚相信它們的世界無邊無際,充滿了未知的奇蹟,但從未懷疑過這片黑暗深海之外是否還有其他世界。

一次機緣之下, 一隻擁有飛翔能力的天空鳥不小心墜入了深海。這隻鳥驚恐萬分,因為它無法理解這片無光的世界和周圍隱約閃爍的生物。當燈籠魚發現了這隻天空來客時,它們問道:“你是誰?來自何處?”

鳥驚魂未定,但仍勉強回答: “我是天空的居民住在藍天之上陽光充沛的地方”

燈籠魚聽不懂這些詞彙: “天空?陽光?那是什麼?”

鳥試圖解釋自己的世界,說明天空的遼闊、陽光的溫暖,以及雲朵的變幻,但無論它如何描述,影鰭魚都無法完全理解。它們的世界完全無法容納這些概念。

最終,鳥不得不離開深海,回到它熟悉的天空。燈籠魚也回歸了它們的深海生活,但它們之間的這次相遇成了燈籠魚內心的一個謎團,使它們開始懷疑這個世界之外是否還有不同的生命形式與環境。這個疑問成了它們探索未知的第一步。

這則寓言傳達了不同生命形式的生態差異及形態多樣性,並引出在不同 “生態系統” 下的生命各自擁有的認知邊界。藉由此故事,我們可以進一步探討生命形式如何受到生態和形態的限制,以及跨越認知邊界所需的條件或想象力。

筆者借用《深海魚與天空鳥》的寓言作爲本講/文的引子,引入今天的話題:”生命的生態與形態” “感知的本質與邊界”。並用一個更寬廣的視角開始,把觀衆和讀者們慢慢帶進一個被普遍認為 “感知的黑洞裡” ……

好吧,讓我們開啓這一趟 “感知的邊界與探索” 之旅, 去探索:感知的本質與邊界。係好安全帶, 啓航!

 .  感知本質與邊界

不瞭解感知的本質,我們就無法瞭解感知的邊界。那麼,感知的本質是什麼呢?

在元論裡,感知的本質 (被定義為) 是主觀意識的焦點。一個人感知的邊界皆由自我意識或振動頻率決定的。雖然我們的意識受限於生物體、生態環境、振動頻率,以及所屬矩陣的感知協議,然而,透過提升振動頻率,我們依然可以逐步擴展個體意識,並逐步地接近真相。

感知被理解為 “生物意識感知” “精神意識感知” 的系統或功能。“生物意識感知” – 是泛指擁有生物身體形態生命的感知系統或功能;“精神意識感知” – 則是指擁有精神身體形態生命的感知系統或功能。

擁有生物身體形態生命的感知系統或功能,都會受到與其振動頻率相匹配的時空,即矩陣的限制。換言之,投生到一個特定生物與物理的矩陣裡的個體,自動接受該矩陣的集體 “感知協議“, 包括他們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和對所謂 “真相” 的理解。同理,擁有精神身體形態生命的感知系統或功能也會受到自身振動頻率的限制,儘管他們生活在不同的精神領域裏。對 《感知的本質與邊界》、《矩陣與信息繭》 和 《真相、實相及悖論》不熟悉的朋友,請勿錯過,否則你無法更好地理解與此相關的話題。

必須説明一點,密度本身是沒有邊界的,如果有的話,只是我們自己的意識定義了它們的邊界一個實體意識的振動頻率決定了她的密度,也決定了她的感知邊界!

生命生態多樣性

宇宙中存在無數物種與生命形式,分布於不同的密度、空間和維度,構成了生命的多樣性。

碳基生命 (Carbon-based life) 是以碳為核心的生命形式,碳的四價鍵結使其能靈活地與氫、氧、氮等元素結合,形成蛋白質、核酸、碳水化合物和脂質等分子。地球上的生命體大多依賴碳及水的化學特性,這讓地球成為碳基生命的理想孕育之地。

硅基生命 (Silicon-based life) 則是碳基生命的假設替代。硅與碳在化學上相似,但硅的特性不同,可能更適合低溫或高壓的環境。硅與氧形成的二氧化矽穩定性較高,可能限制其靈活性,使硅基生命的代謝產物為固體,適應火山活躍或高壓的星球環境。

其他的生命還包括了諸如:氨基生命 (Ammonia-based life)、氫基生命 (Hydrogen-based life)、金屬基生命 (Metal-based life)、放射基生命 (Radiation-based life)、等離子體生命 (Plasma-based life),等。因爲,這些生命體不是我們今天的主題。筆者將把他們留待《生命形態》一章裏詳細介紹,此略。

生命形態多樣性

宇宙中除了有人類之外,還存在類人 (Humanoid), 和其他的生命形態,諸如:爬行類外星人 (Reptilian extraterrestrials)、昆蟲類或螳螂類外星人 (Insectoid or Mantis extraterrestrials)、貓科類外星人 (Feline Aliens)、鳥類外星人 (Avian extraterrestrials)、水生類外星人 (Aquatic extraterrestrials)、植物類外星人 (Plant-based extraterrestrials),等等。這些生命形態也不是今天的主題,筆者同樣將把他們留待《生命形態》一章裏,再作深入探討。此略。

“物競天擇”自由意志 都能在生命形態的自然演化中得到了最佳詮釋。僅以相同密度外星人的感知功能作比較,貓科類顯然比人型外星人更敏銳

須理解的是:不同的時空,存在不同的生態環境,不同的生態環境,孕育出與其振動頻率相符,即與其生態環境相符的生命形式。同理,生命形態可以是多樣化的,但必須符合他們的振動頻率。不同的生態環境和不同的生命形態,其感知系統也各異。

.  生物的感知邊界

所有的生物、植物 (包括低密度和高密度),都是存在於與他們振動頻率相符的時空裏。這時空被理解爲一個矩陣或現實泡沫。矩陣或現實泡沫指的是每個人或群體根據自己的經歷、信念和價值觀所形成的獨特世界觀或理解。這種泡沫包圍著他們的感知,使他們對現實的理解和反應受到限制,可能與其他人或群體的理解有所不同。簡單來說,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 “真相”,影響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還沒有觀看或讀過《真相、實相及悖論》和《集體無意識與感知協議》的朋友請不要錯過。否則,你將無法完整地理解本章的内容。

在精神意識在沒有得到擴展之前,所有的生物都會受到身體或生物矩陣的束縛,包括感知功能。就算一個生物或人的意識得到擴展以後,他的意識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束縛或限制。

.  精神生命生態與形態

從一個更高的視角來看,精神生命的生態只有一種。不同的振動頻率形成不同的意識梯度,即不同層次的意識形態。精神生命形態可以隨著意識聚焦而轉換。振動頻率愈高,呼喚和駕馭光的能力則愈強。

筆者再重申一次,密度本身是沒有邊界的,如果有的話,只是我們自己的意識定義了它們的邊界。密度的邊界是由不同振動頻率的光包圍。理論上,你的意識是可以穿透所有光的邊緣,但條件是,你的振動頻率必須達到一個足夠高度。

一個實體意識的振動頻率決定了他的密度,也決定了他的感知邊界!

七.  矩陣的多樣性

我們已知每一個時空、每一個文明、每一種文化、每一個宗教,甚至是每一個群體都是一個矩陣;都是由一組特定的振動頻率所組成。其實,我們的身體何嘗不也是一個小矩陣?每一個心/身/靈複合體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是擁有一組特定的振動頻率。理論上,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逃離這個矩陣。

每一個矩陣都有其獨特的感知邊界。每一個參與在現實世界中的實體,都會自然而然地融入並沉浸在當地的 “現實泡沫” 裏。受到集體的顯意識和感知協議的影響與限制,每一個個體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套自己的 “價值觀” 、”世界觀”, 和所謂的 “真相” 。尤其是對於密度更低,如地球矩陣裏的人們,更是如此。

再提醒多一次,還沒有觀看或讀過《真相、實相及悖論》和 《集體無意識與感知協議》的朋友請不要錯過。否則,你未必能夠更好地理解本章的内容。瞭解更多……>

八.  唯心與唯物之爭

每當人們 (包括專家們) 討論到 “真相” 之時, 必然無法繞開一個曠世之爭的主題:“唯心主義 vs 唯物主義”,人們習慣了把精神與物質對立起來。爭論的結果衆所周知: “一切確切的知識都屬於科學;一切涉及超乎確切知識之外的教條都屬於神學。但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一片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片無人之域就是哲學” – 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 (Bertrand Russell) 給出了一個很好的概括。這個概括充分地反映出人類集體感知的能力仍然無法跳出矩陣的邊界 – 即 “範艾倫帶 (Van Allen Belts)”。

筆者將會在下一章裏,與大家進一步分享與人類感知邊界相關的内容。包括超越了當今科學所定義的 “範艾倫帶” 與 “舒曼共振” 的真實功能。這些功能與人類的感知邊界密切相關。恕不在此纍述。

於是,哲學 (包括了形而上學) 就從此被擺上了祭壇被供奉至今。被擺上祭壇的還有宗教的教義;僅剩的新世代 (New Age) 的聲音似乎也給其它雜音淹沒了。然後,科學理論在各方勢力的簇擁之下,成爲了解釋宇宙存在一切的唯一選擇這就是 “二元性” 思維:非黑即白、非好即坏、非左即右……的具體體現,並被深深地嵌入在人類的意識形態裏。

九.  真相有梯度之分

以一個更加寬廣的視角來看,宇宙中并不存在精神與物質之分。宇宙是一體的。所謂的精神部分,實質上是宇宙的主體,即以太、智慧無限能量本源,無論你怎麽稱呼它。它是被人類科學家們定義爲 “暗能量” 的東西。

儘管科學家們撓破頭皮,至今仍無法理解: “重力 (Gravity) “重力子 (Graviton)是什麽、它們爲什麽存在?在元論裏,我們把重力 (或萬有引力) 稱爲 “智慧無限能量”、”以太” 或 “本源”。所謂的重力是由邏各斯 (也被稱爲:理則)無限聚焦所產生的力場。祂們不是人類所理解的任何一種物質,而是超高振動頻率的、最原始的創造意識流。

“邏各斯 (Logos)” 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存在。祂擁有最高振動頻率、無限大的能量和質量,以及無限小的體積的集體意識;“元意識” 則是所有生命(生命的定義也同樣超出我們科學家所定義的範圍)的元核。無法理解祂們,我們將無法理解宇宙。這些内容,筆者將會在 《無限造物主與創造》和 《無限宇宙》 的章節裏與大家詳細分享。此略。

我們人類所感知到的固態部分,乃源頭意識聚焦所顯化的、只占宇宙中的很小部分,即人們理解爲 “物質” 結構的星球。這些 “物質” 結構空間的設計和創造,主要是爲了離開了源頭的意識有機會在這些不同時空裏體驗生活和提高意識。宇宙包含了從精神到物質時空八個密度(或十二個宇宙元和無數次元)的空間。它們之間的關係并非對立的,精神世界是物質世界的鏡面反射的空間。在精神世界裏,意識可以很輕易的察覺應該學習和改進的地方;物質世界則是意識藉助生物身體去體驗在精神世界中無法體驗的物質生活。兩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宇宙中所有的空間 (無論是精神或物質)都存有梯度 (層次) 之分。它們是漸進或漸退式的,視乎你觀察的角度和意識的維度。對於物理創造來説,它們是熵增的;對於精神演化來説它們是熵減的。真相與密度的關係密不可分。筆者須再次重申,密度本身是沒有邊界的,如果有的話,只是我們自己的意識定義了它們的邊界。一個實體意識的振動頻率決定了他的密度,也決定了他的感知邊界!

一切與意識相關,一切與集體的 “感知協議”,和個體的感知能力相關!真相既不藏在頭腦裏,也不在維度中;真相是藏在密度和意識之中!

——————————————————————————————————————————————

下一講:感知的邊界與探索之三:人類感知的共同界限(3)

愛與光

米樂夫子,一名無限造物主的謙卑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