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列表圖片

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淺析

我們恐懼死亡,是因為我們不瞭解靈魂; 我們害怕孤獨,是因為我們不了解自我; 當感到生命毫無意義之時,我們已經迷失了方向; 當渴望自由之時,我們的心已被囚禁在精神的牢籠裏…… – 米樂夫子 在幾天前的淩晨三點左右,我一夢醒來,腦海中不斷浮現出諸如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詞組和與此相關的畫面。我下意識地知道,又是我的指導靈提醒我去思考和分享與此相關的話題。此時的我睡意全消, 於是我跳下床、迅速地煮好一壺咖啡後,我便開始一邊品嘗著香濃的咖啡味道,一邊從穀歌搜索中開始尋找相關話題的文章。果然不出所料,盡管網上有不少同類型的文章。其中一些相當有趣,但它們離我所認知的觀念相距甚遠。我開始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如何能夠把神聖智慧與知識融進國內讀者習慣的 “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的話題裏,如何才能夠適當地表達和分享自己所領悟的東西?一如既往,隨著思緒的深入,這些超越我知識範圍的智慧緩緩呈現在我的腦海中,並隨著有節奏的鍵盤敲擊聲,正在呈現在讀者眼簾的文字緩緩地,一字一句地記錄到我的筆記本文檔中……夜雖深,意正濃。 “三觀” 具有中國特色 當人們談論其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或 “三觀” 之時,您會馬上意識到,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詞匯。因為,在西方社會裏,鮮有學術文章以 “三觀” 的形式去研究或討論。人生觀與價值觀在哲學上有基本的共識;而宇宙觀則在哲學、科學和形而上學上的爭論從不休止。沒有清晰的宇宙觀作為基礎去談論世界觀,其結果不言而喻 -它很可能都是 “主觀” 的。這不難理解。因為,意識形態的形成,首先與每一個人出生地、時代、和家庭密切相關;然後,信仰、教育與社會背景亦會在意識形態的形成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一個人的個性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會改變其思考模式與意識形態。...

多維時空

宇宙的奧秘不是藏在維度裏,而是在密度中;密度包含了無限、創造、形變、質量、和進化……質量是其熵增或熵減態。引力來自質心,是意識在做功。質心,即意識 -是真正的上帝粒子。 – 米樂夫子 在宇宙的不同時空之間穿越,不單是科學家,相信也是我們全人類的夢想。曾任職美國空軍轟炸機領航員、和中國第一代空軍教練的父親,從小就教我如何識別北鬥星,和其它星座,並希望我長大後能夠成為一名科學家。盡管筆者對天文地理既沒興趣、亦無天分。但是,一顆種子已經悄然地埋在心底。 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到其中一位姑媽(我父親排行第十一)家裏走親戚,偶然閱讀到大表哥從香港帶回來關於不明飛行物(UFO)的畫報,我第一次閱讀到關於地球以外的生命,以及碟狀的飛行器感到非常震撼。自此以後,筆者對於無窮無盡的宇宙充滿了幻想與敬畏之心…… 非常值得分享的是,當筆者開悟後短短的幾年內,就解決了自己幾十年累積下來的各種各樣問題,這些問題包括,但不限於如:個人 、 家庭 、 財務、婚姻、人生方向、活著的目的……等等,驗證了開悟後所帶來的 “優惠”。因而,非常渴望與人分享自己的心得與體驗。但仔細思量之下卻發現,如果只是簡單地分享開悟方法、 談及 “生命實相”,尚且可以應付,一旦觸及到探究 “世間本質”,尤其是 “宇宙的奧秘” 之時,筆者當時的感覺就是,它們比登天還要難。 直至筆者在 “尋真” 渴望的推動下,對於瞭解宇宙之謎的興趣變得愈來愈濃烈。盡管,筆者一直認為人類科學對於宇宙的認識十分有限,自己不可能學習到這些知識。但是,由於強烈尋求真相的渴望驅動之下,自己心裏的障礙得以沖破。自此,筆者的行動就一發不可收拾……...

靈魂契約與業力法則

蛾撲火,火焦蛾,莫謂禍生無本; 果種花,花結果,須知福至有因。 -洪應明 細品洪應明先生在 “菜根譚” 裏的金句,筆者驚覺早在明代時期,已有思想家對 “因果” 擁有如此深刻的認識,心中頓生莫名的感慨與敬意。盡管 “靈魂契約” 與 “業力法則” 聞名已久,有一些 “因果” 的個案也耳熟能詳,但仍未見過有人把它們的廬山真貌完全地呈現出來。也許,這只是筆者孤陋寡聞罷了。但無論如何,筆者還是花了一點時間來完成這篇長文,既為人、亦為己。因為,寫作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和鞏固知識的過程。我必須承認,寫作耗時頗長。然而,透過通靈形式的寫作,心情暢快無比,是普通的勞作無法比擬的。筆者在 “我是誰” 的拙文中已有提及。瞭解更多……> “靈魂契約” 與 “業力法則” 之所以複雜,究其因由,乃...

靈魂的本質是什麼?

我離開上帝時的感覺, 就像雨滴離開了雲層… 我們都是靈魂, 正在經曆著人生的體驗… -埃裏克·梅杜斯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大部分人都相信靈魂的存在。然而,人們對靈魂的認識卻不夠深入。不少人至今還認為靈魂是人的一部分。您是否曾經思考過諸如以下的問題嗎:靈魂的定義、靈魂的本質是什麼、什麼才是真正的自我、自我的本質又是什麼、活著的目的……等等? 這些問題非常有趣。您會發現,有一些人把自我定義為精神,另一些人則把它定義為靈魂。關於靈魂的真相的爭論也從來沒有停止過。就像是柏拉圖 (Plato) 和亞裏士多德 (Aristotle) 這樣的哲學先師,他們的觀點都不是完全一致的,他們的觀點主要區別在 “身體” 和 “活著” 上。在柏拉圖看來,身體會腐蝕靈魂,導致我們從完美狀態跌落。亞裏士多德則認為身體的存在是為了讓靈魂實現自我。筆者認為他們的表述沒有一點問題。因為,前者是基於現實,後者則立足於本質。一個陳述現象;另一個道出真相。何錯有之?然而,這正是我們將要討論的重點 – 那就是我們因該以什麼角度或視覺來看待事物的現象及其本質 – 這才是關鍵所在! 筆者將在下面形而上/下的論述中詳細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