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Yuan),在中文裏 “元” 代表根本、基本的 (basic); 主、主要、初、原 (primary);和第一、首先, 首、頭、元 (first) 等意思。“元” 也可以被稱為: “宇宙元 (Metaverse)”

在英語中 “Meta” 是字首、詞頭或前置詞 (Prefix) 表示有變化的意思。比如說,Metamorphose 意為變形、變質;Metabolism 則為代謝,新陳代謝的意思。這些都是比較靠近 “元” 形變變貌的意思。使用於 Metaverse (宇宙元) 雖容易與時下流行的 “元宇宙”, 即虛擬世界混肴在一起。但無論如何,筆者認為, “元 (Meta)”、宇宙 “元” 或者 “宇宙元 (Metaverse)” 也不失為一個恰當表達 “正/負密度” 的替換使用詞。除此之外,”元界“、“元宇” 或 “元空間” 也許可以考慮使用?如果讀者和光工同儕們知道又更好已經使用的名詞,或更好的建議,請留言到相關文章/博文下方的 “Comments” 處,以便筆者學習和改進。:)

筆者認為,造物主在創造之前,宇宙處在無極的 “混沌” 狀態之中,所謂的 “大爆炸” 後,宇宙形成那一刻起,八個進化層次,亦即八個密度或十二個元同時產生,而非從一個密度或一個元所產生出來的。

筆者建議使用 “元” 或 “宇宙元” 的另一個最重要原因是:當我們表達宇宙密度之時,除非我們使用奇數來表示 “正極向”,偶數代表 “負極向”。否則,人們需要尋找一個替代的稱謂。很多人使用維度次元來替代正負密度,筆者認為有欠准確

筆者認為,以 “元” 或 “宇宙元” 來表達 “正/負密度” 比使用維度/次元更適當。理由是,它與密度一樣,能夠表達 (每一個) 宇宙中的每一個 (主要) 進化層次(非線性觀念中的位置)。而次元更應該是從屬的稱謂,比如說是 “宇宙元” 主頻譜 (帶) 中不同頻率的存在空間;維度 (Dimension) 是指的特定的世界,領域或環境,它們不僅僅是時間或物理位置而與另一個世界,領域或環境相區別。當用於更科學的意義時,“維度” 指的是允許伸展和移動的自由度。也有人稱維度次元

請讀者留意,空間可以重疊,但進化層次 (密度/宇宙元/頻譜帶) 卻涇渭分明。請參閱下列 “密度與宇宙元對照表” :

 

密度與宇宙元對照表 (從下向上閱讀)

密度 (宇宙) 元 進化層次/元/密度 注釋
8 12 無極 融入後成為合作造物者
7 11

回歸無極前通道密度

合一,統一意識的社會記憶複合體
6 9,10 8 (負6密度) 從6.5密度始逐步合一 (負極性反轉到正極向)
5 7 6 (負5密度) 同密度但不同宇宙元
4 5 4 (負4密度) 同密度但不同宇宙元
3 3 混元 同密度相同宇宙元
2 2 混元 同密度相同宇宙元
1 1 單元 混沌之初始於無極, 並從單性演化

米樂夫子冥想所取資料,僅供參考

 

筆者認為,上述十二個進化層次被稱為 “元” 或 “宇宙元” 更為貼切。那麼,次元就是每一個 “元” 裏的從屬元。如此一來,我們可以把(每一個)宇宙理解為,它擁有八個密度或十二個 (進化層次) 的 “元”;在八個密度或十二個宇宙 “元” 裏又存有無數個次元或空間。

進一步地理解:每一個宇宙中存有八個密度和十二宇宙元。其中八個密度裏又存有七個正極和六個負極向,第八密度為無極。存有生命的第一密度雖為單元 (單性繁衍),正負極實已存在。瞭解更多……>

“同密度相同宇宙元” 的生命,可以混合生活在同一星球上生活;”同密度但不同宇宙元” 的生命,則必須分居在同一密度,但不同極性的星球上。以地球為例,當它完成了其密度轉換之後,選擇 “服務他人” 而畢業的實體, 將會被 “收割” ,而後被安排地球(第五宇宙元)上繼續演化。選擇 “服務自我” 而畢業的的個體則也將會被收割,並被安排到另一個第四宇宙元的星球上繼續 “學業”;未能畢業的人們也將同樣地被收割,並將被安排到另一個第三密度的星球,繼續做 “複讀生”。還沒有閱讀過花心思主題文章 “輪回與畢業/收割” 的讀者,不妨點擊去瞭解更多……>

密度區分進化層次更為科學。但非要以十二個維度或次元來替換使用八個 (正負) 密度的話,筆者認為十二個 “元” 或 “宇宙元” 更為恰當。因為,在網上、書籍和詞典上找不到相關的論述 (也許是筆者孤陋寡聞),因此,筆者建議光工們考慮使用 “元” 或 “宇宙元” 。

順提,維度既然不能成為密度的替代名詞,以此引伸,維度次元也不應該畫上等號

 

分享也是愛!
米樂夫子敬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