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體by 米樂 夫子2020年3月24日0 生物體 (Biological body),在花心思的文章和博客裏是指一個人的物理身體。你也可以把它稱為肉身或化學身體。這個生物體只能存在於第三密度的物質世界,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心/身/靈複合體顯化在第三密度,這個空間/時間的載體。 從宇宙科學,或形而上學的概念裏,一個 心/身/靈複合體 擁有:生物體,以太體,情緒體,心智體,星光體,宇宙體,超宇宙體,本我體/本源體等不同的 “身體” 或 “身體層” 。 分享該文 PREV精神複合體 NEXT情緒體 米樂 夫子一名無限造物主的謙卑使者 Related Posts 視界與思維範式轉變: 去中心化浪潮勢不可擋 2025年3月7日 本文的標題:[視界與思維的範式轉變:去中心化浪潮勢不可擋],直擊兩個關鍵概念: [視界與思維的範式轉變] 與 [去中心化]。舊體系的崩解已無法避免,這並非危言聳聽或誇張渲染,而是現實趨勢的必然結果。 接下來,筆者將與大家分享關於 「視界與思維的範式轉變」 的核心觀念,以幫助大家更深入理解 「自然法則」 的進一步內容。並讓我們深入探討這場無可逆轉的變革,理解它為何不可避免,以及它將如何塑造我們的未來。 一. 陳舊的世界秩序:中心化體系必然崩解 人類歷史是一場不斷重複的迴圈:舊有的世界秩序建立後,經歷繁榮,然後因內部矛盾和外部變革而崩潰。今日,我們正處於一場不可逆轉的變革之中 — 去中心化的時代正在崛起,而舊體系的崩解已無法避免。 中心化體系的核心特徵包括: 這些系統的崩潰,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這並非只是技術發展的結果,而是人類意識進化的體現 — 當人們的視界與思維發生根本性的轉變,舊系統將不再適用於新的時代。 當去中心化的觀念被普遍接受時,舊有的體系將無法維持,並迅速崩塌。這個過程並不會平穩過渡,而是充滿衝擊與動盪;系統性和連環型性的崩塌和破產將會發生: 這一切,對於依賴舊系統的人來說,將是一場痛苦的適應過程。但對於那些擁抱新體系的人來說,這將是一場解放與重生。 二. 視界與思維的範式轉變(The Paradigm Shift in Perception and Thought) 1)視界的變革:從感官局限到多維覺察... 感知的本質與邊界 2024年10月26日 這一講,筆者希望與大家分享 “感知的邊界與探索之一”:《感知的本質與邊界》的一些基本觀念。 以便大家能夠更好地理解 “元學基本理論” 的構建和觀念。更詳細的内容會在相關的章節裏分享。 一. 寓言:深海魚與天空鳥 在某個深海的黑暗王國裡,生活著一種名叫 “燈籠魚 (Lanternfish)” 的生物,它們從未見過陽光,對光的理解僅限於深海中的微弱磷光。對它們而言,這些微光已是神奇且不可思議的事物。燈籠魚相信它們的世界無邊無際,充滿了未知的奇蹟,但從未懷疑過這片黑暗深海之外是否還有其他世界。 一次機緣之下, 一隻擁有飛翔能力的天空鳥不小心墜入了深海。這隻鳥驚恐萬分,因為它無法理解這片無光的世界和周圍隱約閃爍的生物。當燈籠魚發現了這隻天空來客時,它們問道:“你是誰?來自何處?” 鳥驚魂未定,但仍勉強回答: “我是天空的居民,住在藍天之上,陽光充沛的地方”。 燈籠魚聽不懂這些詞彙: “天空?陽光?那是什麼?” 鳥試圖解釋自己的世界,說明天空的遼闊、陽光的溫暖,以及雲朵的變幻,但無論它如何描述,影鰭魚都無法完全理解。它們的世界完全無法容納這些概念。 最終,鳥不得不離開深海,回到它熟悉的天空。燈籠魚也回歸了它們的深海生活,但它們之間的這次相遇成了燈籠魚內心的一個謎團,使它們開始懷疑這個世界之外是否還有不同的生命形式與環境。這個疑問成了它們探索未知的第一步。 這則寓言傳達了不同生命形式的生態差異及形態多樣性,並引出在不同 “生態系統” 下的生命各自擁有的認知邊界。藉由此故事,我們可以進一步探討生命形式如何受到生態和形態的限制,以及跨越認知邊界所需的條件或想象力。 筆者借用《深海魚與天空鳥》的寓言作爲本講/文的引子,引入今天的話題:”生命的生態與形態” 和 “感知的本質與邊界”。並用一個更寬廣的視角開始,把觀衆和讀者們慢慢帶進一個被普遍認為 “感知的黑洞裡” …… 好吧,讓我們開啓這一趟 “感知的邊界與探索” 之旅,... 集體無意識與感知協議 2024年10月19日 這一講,筆者希望與大家分享 《集體無意識與感知協議》的一些基本觀念。 “集體無意識” 與 “感知協議” 是既複雜且深刻的話題,都需要用上幾個章節才能講的比較清楚。今天,筆者對它們作一個概述,以便大家能夠理解 “元學基本理論” 的構建和觀念。更詳細的内容會在相關的章節裏分享。 “感知協議” – 主要是指 “集體無意識” 在一個特定領域 (Realm) 裏的共識,並形成了某種振動頻率的矩陣。宇宙中的一切都與 “意識” 和 “振動頻率” 相關。 一. 引言:小鎮畫展 在一個小鎮上,有一位名叫米婭的藝術家,她對色彩有著敏銳的直覺。她經常在鎮上舉辦畫展,吸引了許多參觀者。然而,有一天,她決定在一個特別的展覽中展示一幅畫,畫中的天空是紫色的,雲朵則是橙色的。當鎮上的人們看到這幅畫時,反應不一。大多數人都感到困惑,甚至有些人感到生氣,因爲他們習慣於藍色的天空,無法理解為什麼米婭會這樣 “扭曲” 現實。 米婭微笑著,耐心地解釋說:“你們知道嗎,這幅畫不是在告訴你們天空的真實顏色,而是在挑戰你們的感知。天空的顏色並不是絕對的,而是我們的文化、教育和生活經歷共同塑造的。我想讓你們思考,為什麼我們認為天空是藍色的?是因為它的本質如此,還是因為我們從小被教導去這樣認知?” 這番話讓許多人沉思,開始討論自己的經歷和對色彩的理解。米婭的展覽不僅僅是一個藝術事件,它變成了一個探索感知協議的旅程,讓人們意識到他們的視角是如何受到背景和經驗影響的。這帶入了一個非常深刻的話題:“感知協議” – 它遠遠超出了人們所理解的 “集體無意識” 早已被定義的範圍。...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