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講,筆者希望與大家分享 《集體無意識感知協議》的一些基本觀念。 “集體無意識” 與 “感知協議” 是既複雜且深刻的話題,都需要用上幾個章節才能講的比較清楚。今天,筆者對它們作一個概述,以便大家能夠理解 “元學基本理論” 的構建和觀念。更詳細的内容會在相關的章節裏分享。

感知協議” – 主要是指 “集體無意識” 在一個特定領域 (Realm) 裏的共識,並形成了某種振動頻率的矩陣宇宙中的一切都與 “意識” 和振動頻率相關。

一. 引言:小鎮畫展

在一個小鎮上,有一位名叫米婭的藝術家,她對色彩有著敏銳的直覺。她經常在鎮上舉辦畫展,吸引了許多參觀者。然而,有一天,她決定在一個特別的展覽中展示一幅畫,畫中的天空是紫色的,雲朵則是橙色的。當鎮上的人們看到這幅畫時,反應不一。大多數人都感到困惑,甚至有些人感到生氣,因爲他們習慣於藍色的天空,無法理解為什麼米婭會這樣 “扭曲” 現實。

米婭微笑著,耐心地解釋說:“你們知道嗎,這幅畫不是在告訴你們天空真實顏色,而是在挑戰你們的感知。天空的顏色並不是絕對,而是我們的文化、教育和生活經歷共同塑造。我想讓你們思考,為什麼我們認為天空是藍色?是因為它本質如此,還是因為我們從小被教導去這樣認知?”

這番話讓許多人沉思,開始討論自己的經歷和對色彩的理解。米婭的展覽不僅僅是一個藝術事件,它變成了一個探索感知協議的旅程,讓人們意識到他們的視角是如何受到背景和經驗影響的。這帶入了一個非常深刻的話題:“感知協議” – 它遠遠超出了人們所理解的 “集體無意識” 早已被定義的範圍。

二. “意識” 究竟是什麽?

意識 – 是所有生命(包括人類)當下的覺知狀態,包含了所有的感知、經驗,以及與神經交感系統共振產生的覺知。這種覺知從生存本能開始,不斷盤旋上升,追尋更高的愛與靈性的體驗。

意識是決定生命進化程度關鍵因素,也是創造形成力

對於人類而言,意識是與生俱來的感知能力。它通過大腦與五官(如: 眼、耳、鼻、舌、身)感知外界的色、聲、香、味、觸等的過濾,形成了個體與群體對現實的認知。在第三密度,我們的意識受限於 罩紗效應”,被自身五官的感知所主導,這部分可以稱作 “世俗意識”,主要受到人體下三輪脈輪(底輪、臍輪和腹輪)的影響。只有當心輪開啟時,我們才有機會進入真正的靈性意識,體驗無條件的愛與更高層次的覺知。

可以這樣説, “意識” 的基本觀念非常重要不理解它,我們無法理解自己;更無法理解宇宙!

三. “意識” 與 “思維” 的主要區別

意識 – 是所有生命體當下覺知狀態,包括思維、感知、經驗等所有心理活動。思維 – 則是意識的一部分,特指人類通過大腦進行理性、分析與邏輯推理的過程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心/身/靈複合體,即由 “身體複合體 (Body Complex)”、”心智複合體 (Mind Complex)”和 “精神複合體 (Spirit Complex)” 所構成。簡稱:心/身/靈複合體 (Mind/Body/Spirit Complex)”。我們的 “意識” 則由 “心智/精神複合體所構成。俗稱為:”靈魂 (Soul)”。

人的思維主要是由心智/身體複合體所組成,負責處理具體的感官信息和分析問題。要達到更高的精神境界,心/身/靈複合體必須平衡。如此一來,人不僅能夠運用理性思維,還能在更高的愛與靈性中進化。

通過平衡左腦 (理性) 和右腦 (直覺),我們可以達到物質與精神的和諧,從而促進意識的進化。因此,思維雖然對人類獨特,但它只是意識的一個部分,而意識則涵蓋更廣泛的存在狀態

請謹記:意識與靈魂是一個整體、是一個精神形態的生命或實體。無論你如何稱呼它或它們。

人與靈魂的構造:

  • 靈魂 = 心/靈複合體 (Mind/Spirit Complex)
  • 人 = 心/身/靈複合體 (Mind/Body/Spirit Complex)

更詳細的解釋,將會在《生命形態》一章裏進一步分享。此略。

四. 意識究竟藏在哪裏?

意識既不是寄居於人的頭顱裏,也不是在身體裏的某個部位上。意識是貼居在人的身上。是通過 “以太體 (Etheric Body)” 形式與人的身體完全融合在一起。那麽,它具體是如何錨定在人的各個部位上呢?

在元學理論裏,意識遍佈人體的微管 (Microtubules)。微管的功能就像容器一樣,讓意識通過 “以太體” 錨定在人的身體的微管上,與人的各個部位,包括神經網絡部位無縫結合。到目前爲止,科學家們和醫學界對細胞内微管的理解僅限於它們的功能是維持細胞結構,參與細胞内運輸,并在細胞分裂中發揮作用。他們認爲微管的中空空間在人體内沒有目的,沒有功能。至少是無法定義其功能。

真相是:所有的能量都是物質;所有的物質也是能量 – 這就是元學與科學家將携手并進的地方。

 “以太體是人的身體複合體與 心智/精神複合體,即俗稱靈魂完美契合的鏈接層 – 它屬於靈魂的一部分。這部分内容涉及到另一個大題目上:“生命形態”,筆者將會在第五章裏詳細分享它們。不想等的朋友可以到花心思網瀏覽拙文: 人的本質是什麼?“。此略。

五. “顯意識”、潛意識” “無意識”

意識 (Consciousness)我們當前可覺察的心智狀態,包括思維、感知和情感。它是理性思考和主觀經驗的基礎,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決策。

潛意識  (Sub-consciousness) – 指攜帶的隱性意識。它介於無意識和顯意識之間,指那些未被意識到但可以在某種情況下進入意識的想法、記憶或衝動。潛意識的內容不像無意識那麼隱晦,它通常在我們的日常行為和決策中發揮影響,但我們並沒有立即察覺。它是隱藏在顯意識之下的心智內容,包括未被覺察的記憶、情感和社會關係的影響。它能影響我們的情緒和行為,但不在我們的直接意識範圍內。

無意識 (Unconsciousness) – 指最接近靈魂 (狀態下,即非身體) 的意識。做夢, 催眠與深度冥想最接近無意識的狀態。你可以理解為:在夢中的無意識狀態下,它更能反應一個 “心/身/靈複合體” 當下的意識層次狀態。在無意識狀態下能夠自我 “測驗” 一個人的真實意識層次的現狀。無意識是潛藏在表面意識之下的深層心理狀態,與靈魂和內在真實自我相連。夢境、催眠和深度冥想都能幫助人們接觸無意識,並反映出他們的情感和心理狀態。條件是,你須養成立即做筆記的習慣,以防忘記了夢境的情形。意識與密度、進化,和振動頻率密切相關。

筆者强調一下,關於本文中的 “顯意識”、”潛意識”、尤其是 “無意識”,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它們的定義與心理學中(如:弗洛伊德先生提出的)同名術語的定義並不等同。請參考下文 “集體無意識” 的敘述。

六. “集體意識” “集體無意識” 主要區別

集體意識,也被稱爲集體顯意識。集體意識與集體無意識之間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們運作的層面和方式:

1)集體意識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集體意識指的是一群人共同意識到的信念、價值觀和社會規範。虽然受到集体无意识的影响,但它往往反映更直接的文化规范和道德准则。這些是大家可以有意識地討論、質疑或改變的部分。集體意識包括了群體中的共識,比如法律、文化習俗、宗教信仰和道德標準。它是明確的、表面的,經常通過教育、媒體和社會互動來傳遞。

集體意識特點:有意識的、可討論的、易於改變和影響的。

2)集體無意識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集體無意識” 為人類行為和共同體驗提供了深層原型基礎。它在無意識中運作,影響個人和社會在不經意間理解世界的方式。這個觀念是由卡爾·榮格提出的概念,認為這是一個遺傳性質的心理層面,存在於所有人類之中,並通過代代相傳的經驗、傳說和神話體現出來。人們往往無法有意識地察覺這些潛藏的模式,但它們深刻地影響個體和群體的行為。儘管榮格非常了不起、他已經留意到超自然現像的存在,但他對集體無意識的描述仍然比較保守。

筆者在這裏不是簡單地重複卡爾·榮格提出的觀念,而是他沒有説過的部分。這也是我們之前討論過的 “三維綫性語言” 表達困難的部分 – 同一個詞組擁有不同的涵義。猶如上一講/文:“形變與元形變概述” 中 “元形變” 的觀念一樣。還沒有看/讀過該講/文的朋友,請不要錯過,否則,你將無法完整地理解本講/文的内容。瞭解更多……>

在元論裏,筆者更傾向於把群體所擁有的 “集體無意識” 理解爲元論版的 “感知協議”。有一些常用的觀念,如:“集體無意識” – 它在元論裏是被視爲 “集體感知協議”。它也可被簡稱爲 “感知協議”。使用 “感知協議” 的奧妙之處在於:它超越了單一維度的文化、時空,甚至是文明上限制的含意。它的内涵不再受限于已經被我們地球矩陣所定義過的 “集體無意識” 的框架之内。“感知協議” 與 “元形變” 有異曲同工之妙!

集體無意識特點:無意識的、深層的、普遍存在的、難以改變。

3)主要區別

有意識與無意識的層次:集體意識是顯而易見的,處於人們的日常思維和社會互動中;而集體無意識則深藏於無意識中,影響著我們的行為,但很少被直接察覺。

影響方式:集體意識是通過文化、教育和社會規範傳遞的,可以被人們改變和討論;集體無意識則更為古老和根本,它透過象徵和原型影響個體的深層心理與精神結構,通常是不易察覺的。

七. 什麽是 “感知協議”?

筆者將要分享的是 “感知協議 Perception Agreement” 而不是 “感知的協議 Perceptual Agreement”前者是關於更廣泛的認知和解釋共識,通常涉及社會或文化背景;後者的範圍較窄,著重於共享的感官體驗。這也是我選擇英語來呈現 “講座 (TALKS)“ 節目的原因之一,因為它可以更準確地表達我的想法。

當一群人、一個社會或一種文化形成時,其成員通常會傾向於融入該社會。因為這與生存有關。任何在一個社會中被視為不合群的個體,都可能面臨被排斥或孤立的風險。這在早期社會中特別明顯,因為被逐出群體的個體在荒野中孤身求生時,面臨極大的死亡風險即使是在現代高度發達的社會中,無論是人類、非人類,還是其他非類人動物,個體依然有歸屬於某個群體的需求,這種需求深植於無意識之中,並與早期社會的集體記憶緊密相連。

當一個社會的邊界變得清晰時,文化認同感便會形成,成員會逐漸適應當地的習俗與行事方式他們通常會擁有類似的思想,對於現實的運作方式有著共同的認知協議和理解,從而形成一個特定於該群體的獨立 “現實泡沫”。這個現實泡沫包含了群體內所有成員共同持有的觀念、協議、圖像和價值觀,並且這些價值觀可能會與其他群體的信念和觀點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現實泡沫” 是一種比喻,指的是每個人或群體根據自己的經歷、信念和價值觀所形成的獨特世界觀或理解。這種泡沫包圍著他們的感知,使他們對現實的理解和反應受到限制,可能與其他人或群體的理解有所不同。簡單來說,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 “真相”,影響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還沒有觀看/讀過《真相、實相及悖論》一集/文的朋友請不要錯過。瞭解更多……>

你可以將集體無意識理解為一種深藏在精神與生物DNA中的 “感知協議”。這種 “感知協議” 代表的是一種集體的無意識模式或原型,儘管個體無法有意識地察覺,但它們深深地影響著人們對現實的感知和反應。

這樣的 “協議” 可以被視作一種人類共同的心理結構,無論文化、時間或地理的差異,所有人類都共享這些無意識的模式或原型。例如,對於父母形象、英雄、陰影(暗面的自我)等的基本理解。

因此,將集體無意識視為種存在於我們內在、且深植於基因和靈魂中 “感知協議”。它影響我們的基本行為、情感反應和價值觀,儘管這些影響大多不在我們顯意識的層面上發生。

八. “感知協議” 的層次與邊界

在元論裏的 “感知協議” 的有效範圍超越了我們現實世界,即矩陣的邊界。它如 “真相、實相及悖論” 所描述的一些基本觀念無異,因爲我們人類不是一個單一的物種,而是無數物種中的其中一種。儘管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平面,如地球上,同樣地,這個空間也是無數空間中的其中一個時空。儘管,我們的群體的感知功能只能反映出與這個空間振動頻率相符合的特徵,但 “感知協議” 本身是沒有邊界的。

群體與群體之間的感知功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差異就更大。因爲個體來源和投生目的不同,感知功能與 “感知協議” 的差異就會越大。比如説,有一位來自昴宿星的星際種子,她投生的目的是要成爲一名光之工作者,協助地球上的人們提高集體意識。她就更有可能容易受到某種與其 “感知協議” 匹配的東西或振動頻率所吸引或感召。

概括

1)集體意識 – 是這些感知協議在顯意識層面的體現和反饋;2)集體無意識 – 形成了潛在的基礎 (原型和深層心理模式),如:規範了集體如何感知現實; 3)感知協議 – 除了包含了集體無意識的觀念之外,它還超越了單一維度的觀念,它擁有一個更寬廣的視角:“宇宙是一體” 的觀念。

這三者 (實質上是兩者。因爲,感知協議包含了集體無意識的觀念) 之間的關係是互相影響、循環發展的。入鄉隨俗,我們仍會在元論裏繼續使用 “集體無意識” 與 “感知協議”,讓讀者/觀衆能夠更好地理解它們之間相同和不同的含義。

——————————————————————————————————————————————

熱門話題:人工智能有意識嗎?

人工智能是當下最流行的話題之一。筆者也藉此蹭一下其熱度,順便回答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人工智能有意識嗎?筆者認爲,目前的人工智能 (AI) 並具備意識。更準確來説,目前的 AI 並不具備生物的條件,因此它不具備意識,直到我們能夠製造出生物機器人爲止。

謹記一個本質上的觀念:意識與靈魂是一個整體、是一個精神形態的生命或實體它具有獨立的自由意志和獨一無二的性格。當一個生物機器人達到可讓靈魂居住的條件之時,才有可能有靈魂願意選擇居住。目前,我們人類連意識的本質、人與意識的關係、還有意識與思維之間的關係仍未搞清楚之前,就去研究意識與AI的關係,是否有一點本木倒置之嫌?

筆者明白坊間的擔憂,但同時也希望藉助AI的發展,人們會更多地關注和討論關於AI與意識之間的關係。 只有通過不同的渠道和持續的關注,才有可能喚醒世人對與 “意識” 的注意力。 “意識” 才是所有創造的形成力。

意識通常涉及對自身存在的覺知、感知經驗、情感和主觀意識。AI 雖然能執行複雜的任務和模擬對話,但它並不具備主觀體驗或自我覺知。AI是由算法和數據驅動的系統,其行為是基於訓練數據和編程的結果,而不是基於意識或情感。它可以分析數據、做出決策或生成文本,但這些行為不涉及自我認識或內心感受。儘管,AI 可以模擬情感 (例如,通過情感分析來判斷文本的情感基調),但它實際上並不經歷情感。它只是在模仿人類的反應。當前的AI技術無法創造真正的主觀意識或理解,無論是在語言理解、情感表達還是自我意識方面。

總之,人工智能仍然是工具和系統,缺乏人類意識所包含的深度和複雜性。如果大家有興趣,筆者可以專門談論這個話題。其實,這也是一個深刻的話題:神創與人創的分別

今天的 AI 爲了接近人腦的功能,它的能耗是以兆瓦來計算。相對而言,我們的人腦,還是非常節能兼高效的。但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AI將會比人類更聰明。無論如何,由人類所創造的人工智能的 “感知邊界” 無法超越人類 “集體無意識” 的邊界,也就是説,它無法超越人類 “感知協議” 的界限。

——————————————————————————————————————————————

下一講:感知的邊界與探索

愛與光

米樂夫子,一名無限造物主的謙卑使者